5月12日,本报96258新闻热线接到读者杨先生的电线日,他的爱人在购买苹果醋饮料时,苹果醋饮料突然爆炸,将瓶盖顶开冲出,炸伤了眼睛。
为什么像苹果醋、奶制品这样的饮料也会发生爆炸?夏季气温升高、天气炎热,饮用饮料是最常用的防暑降温方式之一。那么,我们在选购、运送、储藏和打开饮用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如果对自身造成了伤害,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带着这样一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5月6日,杨先生的爱人在位于长沙市晚报大道的精彩生活超市购买了一瓶某品牌苹果醋饮料。在该超市收银处付钱时,购物袋内的苹果醋饮料突然发生爆炸,瓶体内约四分之三的饮料以泡沫状喷出,瓶盖被顶开飞出,杨先生爱人被炸伤左眼,致使左眼球充血,视网膜脱落25%。目前,该超市的该品牌苹果醋饮料已经下架,当事人双方正在协商处理相关事宜。
随后,记者购买了一瓶常温状态下的苹果醋饮料,用力摇晃后,瓶内产生了泡沫,但在打开时,无显著的气体喷出来。 其贮存条件中明确表明:“阴凉,常温保存。开封后冷藏并尽快饮用。”
“爆瓶”现象是否常见?近日,记者走访了蔡锷北路的几家超市,售货员均表示,从未发生过果汁或奶饮料发生“爆瓶”的现象。“怎会是呢,奶饮料里面又没有气体,别说是正常拧开,就是摇晃几下也不会‘爆瓶’的。”兴汉门附近一家超市工作人员称。
是什么问题造成苹果醋、果汁奶等饮料“爆瓶”呢?记者正常采访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周文化教授。他介绍说,苹果醋属于发酵饮料,和果汁、奶制饮品同属不含气类饮料。导致该类饮料“爆瓶”的根本原因,原因是瓶内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后,瓶内气压增大。另外,也可能是包装瓶体的质量出现问题,经过高温和运送过程中的碰撞后热涨冷缩导致“爆瓶”。
周文化称,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消毒不彻底,就可能会在包装瓶体内残留微量细菌。而苹果醋、果汁等营养丰富,在密封状态下,瓶装饮料无疑成了这些细菌的培养皿。细菌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无氧繁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瓶体膨胀。由于气体压力作用,从而在拧开瓶盖的瞬间发生“爆瓶”现象。
夏季气候炎热,周文化提醒,开启后的饮料,最好在一天之内饮用完,如果未能饮尽,要在低温度的环境下储藏。他说,“开盖后的饮料则更容易发生‘爆瓶’现象。开盖后特别是直接对瓶引用后的饮料,不仅因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细菌进入,在饮用过程中口腔内的细菌也会随着进入到饮料当中,再经过高温,细菌大量滋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造成‘爆瓶’。”
针对饮料“爆瓶”频频伤人事件,周文化介绍说,饮料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含气类饮料,如啤酒、碳酸类饮料,它们都是在灌装前将压缩的二氧化碳气体灌入瓶体。另一类就是果汁、奶制品、苹果醋等不含气类饮料。相较于不含气类饮料的“爆瓶”现象,碳酸类等含气类饮料更有可能发生“爆瓶”。
听装碳酸饮料发生爆炸伤人的事件,有的因高温发生爆炸,也有些甚至会因低温发生意外事故。周文化建议,一定别长期在高温及阳光直射的环境下储藏饮料,而应将其储藏在阴凉干燥处。对于有些人为了让饮料凉得快些而把一些只能冷藏的饮料冷冻起来的做法,他认为不可取。他说,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而且当液体结冰之后,其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会从中析出,这一些因素都会导致可乐冷冻后体积增加,罐内产生更大压力,使可乐罐变形甚至被撑爆。
“饮料瓶上标明的贮藏条件,消费者一般仅仅以为是为避免饮料变质。还有的饮料瓶上声明如果发生涨袋、涨瓶现象不得饮用,以为就是饮料变质了,根本不知道还有‘爆瓶’危险。”杨先生说。
面对杨先生的疑问,长沙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副主任袁俊提醒消费者,假如发现有涨瓶现象,请勿开启饮用,应直接丢弃。她说,“在饮用前,不要剧烈摇动瓶身或对瓶身进行剧烈碰撞。在开启瓶盖时,假如发现瓶身膨胀,握在手中感觉瓶子特别硬,一定别对着人直接开启,应远离自己缓慢旋转瓶盖后停滞一段时间待气放完,再继续开启。”
针对有些消费者开启啤酒等压盖包装饮料时,用牙咬或硬物撬的做法,袁俊特别提醒,此类开启方式不可取。她说,“因采用此类开启方式而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消费者将没办法得到赔偿。”袁俊说,如果厂家在产品的外包装上标明了安全使用说明,因消费者违规操作而导致“爆瓶”或其他事故,受伤者有可能没办法得到赔偿。
如果遭遇饮料“爆瓶”,消费者应首先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避免损失逐步扩大,并保存好购物凭证等证据。然后,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 ,消协的工作人员将在接到报案后,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取证备案。
发生类似“爆瓶”事件后,本着“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消费者可联系销售单位,与其协商处理。如果该产品经过质检部门鉴定,的确属于质量上的问题造成的伤害,生产厂商或销售单位不但要按照产品价格的10倍进行赔付,而且还要承担伤害所产生的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和伤残等费用。